最后一课是惊艳|传媒分院密苏里教学周作品汇报暨结业式
本文字数:1095字
阅读时间:5分钟
5月18日下午1时,传媒与人文学院在UW学院文六105举行了201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学周闭幕式暨学生作业展示环节。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教授BILL ALLEN、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环球交流中心中国合作项目部主任章于炎、传媒与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卫军英、党委书记张兰欣、教学院长方玲玲、新闻传播系主任范红霞、汉语言文学系主任王艳、汉语言文学系副主任耿志红、营销传播学系副主任顾杨丽,以及部分教师代表和数据新闻班的全体同学们。
首先由8个小组代表用中英文展示自己组的成果,播放成品视频,并用PPT演示本组的新闻点、新闻特写以及无人机的拍摄技巧。
BILL ALLEN教授和章于炎博士根据故事性、无人机拍摄能力、后期制作、ppt展示汇报和时间控制五个方面对小组展示进行现场点评和评分。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优势,“无人机拍摄视屏质量非常好”、“多角度采访”、“飞行技术不错”、“很有故事性,故事点踩得很好”、“无人机镜头运用丰富多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收音效果不好”、“镜头太过于抖动”以及“镜头的快速移动导致的模糊镜头会让一些受众不舒服”等也一一被指出。
展示完成后,由主题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A组获得了本场最高分,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八组同学在本次教学活动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参与教学周的同学都将获得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学周的结业证书,排名前三的小组将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的获奖证书。
传媒分院副院长卫军英总结致辞,通过四个“感”字 “感谢、感受、感觉、感慨”概括了他对教学周的高度评价。三年教学周,如今已渐入佳境。一是感谢两位艾伦教授和章于炎博士的用心和认真,收获颇丰。二是感受到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真和兴趣,在两天很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了信息采集、文策制定、视频拍摄、人物采访、后期制作、汇报呈现等一系列工作,并且表现出色,作品惊艳。三是感觉新技术对传媒学科和学院发展是一种挑战和冲击,也是一种促使进步的力量,大学生对新事物敏感而好奇,如何将新闻和技术融合,如果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值得深思。四是感慨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要求不断提高,他强调分院和教师都需要学习和追踪新技术,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学以致用,为教学和科研助力。
第三期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学周项目到此圆满落下帷幕,与无人机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分院将持续注重创新和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不懈努力。
本次活动展示分为A~H八个小组,进行中英文展示。跟着镜头来捕捉一下各个小组的精彩瞬间!
A组:生态良渚 夕阳永红
同学们进入野芦湾良渚度假村,通过度假村手工、农作师傅的生活和工作镜头展现了良渚文化村的闲适的度假生活。在同学们的镜头中,夕阳红与良渚这个宁静祥和的文化产业小镇,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展现。
B组:乐漫泥塑文化传承
B小组同学通过泥塑文化展开,详细的工作日记展示了他们的学习过程:采访乐漫土创始人吴小莉;联系运河张小泉剪刀工艺传承人进行沟通,与在校老师沟通讨论等。通过良渚乐曼泥塑对文化传承进行深入思考,并许下美好心愿用心守护传统文化。
C组:助力公益泥塑爱心
c小组同学虽与上组选题相同,但切入点别出心裁,关注乐曼泥塑助残公益,讲述了乐曼如何让一群十几岁甚至二十多岁的“福宝宝”,学会自立,以特殊的方式生活在良渚文化村,展现爱与幸福的永恒主题。
D组:味蕾穿越梦回良渚
D组同学乘坐味蕾时光机带领大家来到了良渚美食街,品良渚美食、享人生百味。一组组照片展示了良渚文化村的历史渊源和全景。
E组:良城美渚故梦今生
E小组同学聚焦良渚文化村发展历史,从其蜕变讲到远景展望,通过自身体验,分享感悟,再现了良渚这座文化产业园的前生今世,重新定义了现代社会中的温情小镇。
F组:文物玉器良渚魂灵
F组同学同样关注良渚文化传承,但新颖地把视线转向了良渚博物馆。通过古色古香的建筑,沉默无声的玉器古物再现了千年良渚的人文风貌。
G组:无声良渚 海纳百川
这一组同学聚焦了一座08年建设由日本设计设计现已成为良渚包容文化代名词的美丽洲堂,再现了良渚海纳百川的社区文化。
H组:良渚农生多彩文化
H组同学针对良渚农业发展分别对马场驯养师、行政中心经理、茶吧老板和居民进行了采访主要集中在河畔餐厅和水上高尔夫周边多采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了良渚野芦村的文化风貌。
最终获奖如下:
一等奖:A组、二等奖G组、三等奖C组
祝贺这八组同学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学生精彩视频作业将陆续为大家精彩呈现,请关注分院微信公众平台后续发布!
文:传媒记者团 李宇婷 李露
图:新闻专业 姜姗 传媒记者团 卜凡
编辑:传媒党政办
排版:传媒记者团 项志镐
为优秀的传媒学子点赞!